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9日
2025年2月25日至27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续会在罗马召开,来自全球150余个国家的代表就《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蒙框架》)的实施路径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治理的核心议题,已从一个单纯的环境问题,转变为涉及系统性风险防控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点。在此次大会中,通过资金机制的改革、监测框架的创新以及农业粮食体系的转型,三大突破共同推动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范式的形成。这些核心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会确立了双轨制的资金战略,设定了每年2000亿美元的融资目标,并计划逐步淘汰5000亿美元的有害补贴。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GBFF)与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中国出资15亿元人民币)的协同增效,形成了一个由公共财政、私人资本和国际援助组成的多元融资体系。在这一框架下,法国存托集团开发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评分(GBS)和生物多样性影响分析工具(BIA-GBS)成为了金融机构量化生物多样性风险的核心工具。该集团的60亿欧元自然投资计划,覆盖生物基材料和生态修复等领域,为ESG投资提供了新的范式。
此外,大会还通过了23项《昆蒙框架》行动目标的监测指标体系,并首次将土著人民土地权保障与农药风险纳入全球监测框架。粮农组织主导的“土地权属-生态系统健康”关联模型结合了卫星遥感与区块链技术,成功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实时追踪。通过这种“数据驱动-多方验证”的监测机制,ESG评级机构如MSCI可获得标准化的评估工具。
在农业和粮食体系转型方面,大会强调各国在其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BSAPs)中必须纳入可持续农业措施。哥伦比亚试点的“气候智能型奶牛养殖”方案,通过智能项圈监控牛群体温,并结合气象数据优化牧场管理,取得了饲料转化率提升12%和甲烷排放减少18%的显著成果。法国也修订了农业补贴政策,对使用精准灌溉和耐旱作物技术的农户提供溢价支持,形成了“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激励机制。
沪ICP备2024073073号 Copyright©荣续智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