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9日
生态环境部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系统总结了全国碳市场的最新建设情况与运行成效,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一、 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在2024年以来取得重大进展。202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作为该领域的首份中央文件发布,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系统部署。202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项法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于同年5月起施行,明确了交易环节与各方责任。同时,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制度框架也初步建成,该市场于2024年1月正式启动,配套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及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等六项方法学也已发布实施。
二、 行业覆盖首次扩围
2025年3月,全国碳市场实现首次扩围,国务院批准在发电行业基础上纳入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扩围后,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从约2200家增至约3500家,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约50亿吨(占全国约40%)增至约80亿吨(占全国60%以上),管控的温室气体种类也从单一二氧化碳扩展到包括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等多种气体。为保障顺利扩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及多项技术规范。
三、 市场活力显著提升
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市场全年运行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周期上涨43.55%,累计成交量达1.89亿吨,累计成交额181.14亿元,创下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年度新高。交易价格方面,2024年综合价格收盘价首次突破100元/吨,并于年底录得较启动首日上涨103.10%的涨幅。截至2025年8月底,市场累计成交量达6.96亿吨,累计成交额为478.26亿元。
四、 配额清缴高效完成
2023和2024年度的配额分配方案进行了优化,包括将配额核定基准从“供电量”调整为“发电量”,并取消相关修正系数及引入结转机制。2023年度配额发放量为52.15亿吨,与实际排放量52.44亿吨相比,缺口仅0.29亿吨,占比0.55%,符合配额盈亏基本平衡的设计原则。截至2024年底,该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高达99.98%,创下历史新高,全国共有28个省级地区实现了100%履约。
五、 自愿减排市场稳步发展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2024年1月启动后稳步发展。截至2025年8月底,累计公示项目106个,其中29个完成登记,累计开户5975家。2025年3月,首批9个项目的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共计948万吨,并于同月启动交易,当日成交74.88万吨。截至2025年8月底,该市场累计成交量270.61万吨,成交额2.29亿元。
六、 数据质量持续加强
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全国碳市场通过精简核算参数持续减轻企业负担,其中发电行业核算公式从27个减至12个,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参数也大幅精简。同时,依托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建立了三级联审监管机制,2024年审核发电行业数据超300万条,核查不符合项数量同比降低约24%。
七、 基础设施优化与国际合作深化
全国碳市场已建成涵盖信息网、管理平台、注册登记及交易系统的数智化基础设施。截至2025年8月底,信息网访问量近237万人次,相关系统均完成了多次升级优化。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在2024年6月和2025年7月成功举行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并签署合作备忘录,还通过“基础四国”等多边机制及举办国际研讨班等方式深化交流。
八、 未来展望
根据报告,未来中国将继续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产品与参与主体,深化国际合作,以构建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体系。
沪ICP备2024073073号 Copyright©荣续智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