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4日
欧洲绿色协议(The European Green Deal)是欧盟委员会出台的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顶层方案。《欧洲绿色协议》是一系列政策举措,旨在使欧盟走上绿色转型之路,最终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欧洲绿色协议》支持将欧盟转变为一个拥有现代和有竞争力的经济的公平和繁荣的社会。
《欧洲绿色协议》强调需要采取全面和跨部门的办法,使所有相关政策领域都有助于实现与气候有关的最终目标。这些计划涵盖了气候、环境、能源、交通、工业、农业和可持续金融等领域,所有这些领域都紧密相连。
《欧洲绿色协议》包括的法规
《欧洲绿色协议》将气候目标转化为法律,包括一系列修改气候、能源和交通相关立法的建议,并实施新的立法举措,使欧盟法律与欧盟的气候目标保持一致。旨在为实现欧盟的气候目标提供一个连贯和平衡的框架。
其中包括
——确保公正公平的过渡;
——维持和加强欧盟工业的创新和竞争力,同时确保与第三国经济经营者公平竞争;
——巩固了欧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领导地位。
1、欧洲气候法规
《欧洲气候法规》将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的政治目标转变为欧盟的法律义务。通过实施该法规,欧盟及其成员国承诺到2030年将欧盟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少55%。这一目标具有法律约束力,并以欧盟委员会进行的影响评估为基础。
该法规的主要行动包括:
2、欧盟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21年6月,欧盟环境部长批准了欧盟适应气候变化新战略。该战略概述了欧盟的长期愿景,该战略概述了欧盟的长期愿景,即到2050年建立一个气候适应型社会,完全适应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影响。
该策略所载的措施包括:
3、欧盟203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
欧盟203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旨在帮助到2030年恢复欧洲的生物多样性。这将给人类、气候和地球带来好处。
该战略中提出的行动包括:
4、森林战略与毁林
作为《欧洲绿色协议》的重点要素之一,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7月提出的《欧盟2030年森林战略》以欧盟的生物多样性战略为基础,是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55%的努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具体操作措施包括:
5、欧洲产业战略
欧盟依靠欧洲的工业来领导向气候中和的过渡。欧盟产业战略的目标是支持工业作为变革、创新和增长的加速器和推动者的作用。
继欧盟委员会于2020年3月发布了新的产业战略之后,欧盟理事会于2020年11月通过了关于该战略的协议,并强调,可持续性、循环性和环境保护原则应支持疫情后的复苏。
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5月发布了工业战略更新指南,旨在加强抵御能力并提高欧洲的竞争力。指南致力于使欧洲工业能够引领绿色和数字化转型,并成为向气候中和和数字化转变的全球推动力。
欧洲绿色协议核心内容
目标设定:
——长期目标:到2050年,欧洲将成为全球首个“碳中和”地区,即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为零。
——中期目标:提高欧盟2030年的气候目标,相比之前的减排目标有更高的要求,以加快向碳中和的过渡。
主要举措:
——能源转型:提供清洁、可持续及安全的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加强能源储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产业转型:推动各产业“可循环”发展。在工业领域,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鼓励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减少资源浪费和废弃物排放。例如,加强原材料的回收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和装修业,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
——交通变革:致力于交通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铁路和航运能力,大幅降低公路货运的比例;加大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充电站和加氢站的数量,推广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绿色交通工具。
——生态保护:实现零污染的无害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加强对森林、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打击非法捕捞、砍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农业与食品:打造环保、健康的食物供应体系。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鼓励可持续的食品生产和消费模式,减少食物浪费。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政策方面:配套出台了行动计划以及《欧洲气候法》,将减排目标和相关政策措施纳入法律框架,确保其实施的强制性。同时,通过税收、贸易、公共采购等内外政策,推动欧盟气候行动和经济转型顺利进行。
——资金方面:欧盟承诺加大投资,预计每年需追加2600亿欧元的资金投入,约占欧盟GDP的1.5%。提出了“可持续欧洲投资计划”,未来欧盟长期预算中至少25%专门用于气候行动。此外,还设立了欧盟公正过渡基金等,支持受转型影响较大的地区和行业顺利过渡。
欧洲绿色协议在欧洲面临挑战
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欧盟于2019年底推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欧洲绿色协议,旨在加速绿色转型。然而,面对来自各成员国以及各行业的阻碍,绿色协议面临挑战。
共同农业政策
欧盟委员会2023年3月中旬提出调整共同农业政策的提议,目标在于统一欧盟各成员国农业补贴、平衡各国间农业竞争。4月下旬该提议获得欧洲议会批准,5月中旬得到欧盟成员国批准生效。
欧盟发放农业补贴的初心是提高产量,但产量增长后,欧盟转而强调绿色转型,出台一系列农业环保政策,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
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波兰等欧洲国家爆发大规模农民抗议,要求修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取消众多与环保相关的补贴申请限制。虽然共同农业政策是欧洲绿色协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欧盟还是做出了让步。
放宽了在土地利用和轮作休耕等方面的限制,不再强制农民让部分农田休耕等;
农民还可以选择轮作或增加作物品种,不必严格执行欧盟按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规定;
在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条件下进一步对农民放宽环保规定。
汽车政策
欧盟在2023年3月批准法规,决定从2035年起禁售会导致碳排放的新的燃油轿车和小型客货车,以减少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不过当时在德国要求下,使用碳中性燃料的新的燃油车在2035年后可能会继续销售。
由于欧洲电动汽车价格居高不下、补贴政策退场、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欧洲汽车行业人士透露,欧盟可能将推迟淘汰传统燃油车的计划。
另外,在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中,燃油车禁售令备受中右翼政治团体的批评,业内人士预计,该禁售令可能会出现更多松动。由于欧洲经济复苏缓慢,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诸多行业正在逐步失去竞争优势,这迫使欧盟和成员国让气候环保努力向经济复苏做出更多妥协。
由此可见,欧盟推动绿色协议实施、实现碳中和目标存在各种现实困难。德国气候问题专家委员会表示,德国不太可能实现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65%的目标,因为交通和建筑等行业在实现气候目标上步履艰难。
对中国企业的未来影响
《欧洲绿色协议》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机遇、挑战、合作共赢三个方面。
机遇:
欧洲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对新能源产品如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组件、风能设备等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在这些领域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中国企业可以加大对欧洲的出口。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蔚来、小鹏、比亚迪等纷纷进军欧洲市场,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欧洲在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中国企业在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方面能力突出。双方在绿色技术领域的合作空间较大,例如在氢能、碳捕获与封存、能源储存等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可以与欧洲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技术转让等合作,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为了实现绿色转型目标,欧洲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产业支持。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在欧洲投资建厂、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拓展欧洲市场。
挑战:
欧洲绿色协议的实施可能导致碳关税的征收。碳关税是对高碳排放产品进口征收的一种关税,这将增加中国企业对欧出口的成本。在钢铁、水泥、化肥等行业,中国企业可能需要支付额外的碳关税,从而降低产品的竞争力。
欧洲对产品的绿色标准和认证要求不断提高,中国企业需要满足这些严格的标准和认证才能进入欧洲市场。
欧盟新电池法规要求容量超过2kWh的可充电工业电池、LMT电池和EV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和标签,并且自2025年2月起须提供由欧盟认可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碳足迹声明,这增加了中国企业的碳合规成本。
欧洲绿色协议推动了绿色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需要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的绿色性能和技术含量,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否则,中国企业可能在技术上落后于欧洲和其他国际企业,失去市场份额。
合作共赢:
欧洲在绿色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拥有深厚底蕴,而中国则在技术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展现出强大实力。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全球绿色技术的进步。
在氢能、碳捕获与封存、能源储存等前沿技术领域,中欧企业可通过联合研发、技术转让等形式,加速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促进双方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
欧洲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与认证要求日益严格,如欧盟新电池法规的实施,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中国企业需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产品质量与环保性能,积极获取相关认证,以满足欧洲市场的准入条件。
这一过程虽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但也促使企业提升环保意识,增强国际竞争力。
面对未来,中欧企业应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携手推动全球绿色转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中国企业需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沪ICP备2024073073号 Copyright©荣续智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