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30日
2024年7月中旬召开的第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部署了加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任务,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绿色发展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强化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8月1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该文件对如何加速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进行了系统规划和总体安排,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以及实施路径,对于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重大意义:
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
基本原则:
- 坚持全面转型:将绿色转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
- 坚持协同转型: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 坚持安全转型: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保障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阶段目标:
- 到2030年,重点领域的绿色转型将取得显著进展,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确立,减污降碳的能力显著提升,主要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将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 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将基本建立,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在社会广泛形成,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将显著增强,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碳排放在达到峰值后将稳步下降,美丽中国的目标将基本实现。
具体目标:
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将迅速发展,行业规模预计达到约15万亿元。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提高到约25%。
到2030年,抽水蓄能的装机容量将超过1.2亿千瓦。
到2030年,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的碳排放强度将比2020年降低约9.5%。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选择。
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的年利用量将达到约45亿吨,主要资源的产出率将比2020年提高约45%。
《意见》的构成:
该《意见》围绕5大领域、3大环节以及3大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部署。这一规划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五大重点领域包括:
- 构建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与保护布局,打造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域。
- 加快产业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传统产业进行绿色低碳的改造和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并加速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同转型。
- 稳妥推进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强化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 推进交通运输的绿色转型: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
- 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的绿色转型:推行绿色规划建设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并推动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
三大环节分别是:
- 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强化资源的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推动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增加绿色产品的供给,积极扩大绿色消费。
-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关键技术的研发,并推动创新示范和推广。
三大重点产业发展领域:
- 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改造升级:通过升级技术装备和改进工艺流程,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特别是针对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推动其绿色转型。
-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重点在于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现有产业的绿色化水平,培育一批在绿色低碳领域具有领军地位的大型企业,以及专注于绿色创新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 加快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协同转型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同时实现绿色化,促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重点任务与措施
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建立科学、系统、权威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确保各类开发活动在空间上得到合理布局和有效管理。通过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空间的功能定位和边界,实现国土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 严守三条控制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城镇健康发展的关键生命线。必须严格执行这些控制线的划定和管理,防止过度开发和无序扩张,确保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 优化各类空间布局:在严格遵守控制线的前提下,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城镇、农业、生态等各类空间的布局。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措施,促进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与均衡发展。
2. 打造绿色发展高地
- 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绿色发展合作与优势互补,是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通过加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的绿色协作,共同应对生态环境挑战,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
- 打造增长极和动力源:依托区域战略的实施,培育一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这些增长极和动力源将成为引领全国绿色转型的核心力量,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3.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
-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和壮大。
-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绿色制造体系。同时,发展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绿色物流等绿色服务体系,为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中占比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
-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绿色制造体系。同时,发展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绿色物流等服务体系,为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5. 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
- 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乃是达成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借由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当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管理水平;凭借对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与升级,削减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 技术创新与应用:强化数字技术于绿色转型中的创新及应用,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与此同时,增进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污染源治理等方面的运用,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效率与精准程度。
6. 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 推进非化石能源替代: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且有序地替代化石能源,此乃优化能源结构的关键举措。借由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等清洁能源,切实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依靠提高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
-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规划并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保障。通过着力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能源市场体系、大力推动能源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措施,全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7.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 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进行合理分工以及实现有效衔接,乃是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所在。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升交通设施利用效率、推广绿色低碳交通方式等举措,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
- 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周转量:借助加强交通运输组织管理以及提升信息化水平建设等措施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周转量。这不但能够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效益,还能够减少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
- 推广绿色出行方式:鼓励公众选取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政府能够通过建设更多的自行车道、人行道和公共交通设施,以及施行交通拥堵收费、限行限购等政策,以此引导公众进行绿色出行。
-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交通系统,达成交通流量优化、事故预警、路况实时发布等功能,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减少碳排放。
- 物流体系绿色化:推动物流行业的绿色化转型,通过优化物流网络布局、推广绿色包装、使用清洁能源车辆等办法,降低物流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8.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 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建立并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大生态环境监测以及执法的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与此同时,推动生态环境信息的公开,提升公众的参与度。
- 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恢复并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这涵盖了植树造林、湿地保护、草原修复等一系列措施。
-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等举措,对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进行保护;同时,强化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防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9. 提升公众绿色意识与参与度
- 加强绿色教育:把绿色理念融入到教育体系当中,从儿童时期开始抓起,培育公众的绿色意识以及环保责任感。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多种途径,广泛普及绿色知识,增进公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与认同。
-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激励公众采纳绿色生活方式,例如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节约用水用电、做好垃圾分类等等。政府能够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像是垃圾分类制度、限塑令等,以此引导公众过上绿色生活。
- 推动绿色消费:提倡绿色消费理念,鼓舞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支持绿色企业。政府可以通过施行绿色产品认证制度、给予绿色产品税收优惠等办法,来推动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0.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 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积极投身于全球环境治理的进程之中,强化与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参与国际公约、条约的拟定和施行,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 分享绿色转型经验:和各国分享在绿色转型进程中的成功经验与技术成果,增进在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助推全球绿色转型的进程。
《意见》是《决定》(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进阶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