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2日
2024年的夏天,地球再次刷新历史高温纪录。世界气象组织(WMO)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而2024年可能成为首个全年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的年份。
这一数字背后,是冰川消融、物种灭绝、极端天气频发的生存危机,更是对全球经济体系的根本性挑战。
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正站在历史转折点上。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的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球可持续金融规模已突破30万亿美元,占全球资产管理总量的四分之一。
绿色金融和社会影响力投资正成为主流,预计到2025年,全球ESG的投资资产将达到53万亿美元,占全球管理资产总额的三分之一。
然而这场绿色转型并非坦途,政策碎片化导致跨国企业合规成本激增,特别是汽车制造端压力骤增,单辆整车生产成本增长;“漂绿”现象依然猖獗。
在可持续金融政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力量的背景下,对全球可持续金融政策的复盘和展望,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码绿色金融的下一站。
全球可持续金融政策回顾
欧盟:全球可持续金融的引领者
欧盟始终是全球绿色金融的“风向标”。2023年启动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不仅对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还要求企业提交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直接冲击全球供应链。欧盟的可持续政策框架涵盖了从信息披露到市场分类的多个方面:
《欧盟分类法》(EU Taxonomy),于2020年推出,作为全球首个可持续经济活动分类体系,该法规明确了哪些经济活动可以被视为“绿色”或“可持续”,为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提供明确指引。
它帮助投资者识别绿色项目,推动资本流向真正符合可持续标准的项目。
《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于2021年生效,要求金融机构披露其投资策略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旨在提高市场透明度,防止“漂绿”行为。
《公司可持续尽职调查指令》(CSDDD),于2022年提出,要求企业对供应链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尽职调查,确保其业务活动符合可持续标准。
它强化了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推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
《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于2023年生效,要求企业披露与ESG相关的详细信息,涵盖环境影响、社会政策和治理结构等,旨在提高企业透明度。
它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决策依据。
美国:政策波动与地方创新
美国的可持续金融政策在过去五年中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仍在向绿色转型迈进。
典型的政策法律就是《通胀削减法案》(IRA)。它于2022年实施,计划投入369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规模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推动美国在光伏、储能、先进核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得益于《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中规定的财政激励措施等多种因素,2024年第二季度,美国太阳能市场新增装机容量9.4GW,较2023年同期增长29%。第三季度新增装机容量8.6GW,较2023年增长21%。
在此期间,太阳能占美国电网新增发电容量的64%。太阳能项目目前产生的电力足以为3700万户家庭供电。毫无疑问,通胀削减法案显著加速了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发展。
金融市场披露要求方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在推进气候信息披露规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风险。
尽管联邦政府对ESG态度有所波动,但许多州政府仍积极推动可持续金融政策,如加州和纽约州的绿色债券发行计划。地方层面的创新将为美国可持续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英国:构建完善的可持续金融体系
英国政府认识到使金融部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持一致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鼓励投资者认真对待气候风险,提高风险透明度。
于是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于2023年推出《可持续披露规定》(UK SDR),要求金融机构和企业披露与ESG相关的详细信息,防止“漂绿”行为。这一规定提高了市场透明度,保护了投资者利益。
英国财政部在2024年发布《绿色分类法》咨询文件,旨在为可持续投资提供明确标准。
此外,ESG评级机构监管立法计划在2025年出台,用于规范ESG评级机构的运作,确保其评级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从而进一步巩固英国在全球可持续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
日本: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
日本也在积极布局可持续金融政策,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型。
《资产所有者原则》于2024年8月发布,强调资产所有者应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可持续性,并通过尽责管理和投资决策采取行动。它会推动日本金融机构更加积极地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促进资本流向可持续领域。
日本大力推动绿色债券市场,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创新,引导资金流向可再生能源和环保项目。
《绿色转型金融指南》于2024年发布,金融机构提供绿色转型融资的指导框架,支持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它将日本高碳产业实现低碳转型,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策体系的快速完善
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探索具有独特路径。全国碳市场扩容至水泥、钢铁行业,配额累计成交额突破 1500亿元;“转型金融”试点落地,允许高碳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获得融资支持;绿色债券发行量连续五年全球第一,但第三方认证覆盖率不足30%。
在这样的基础上,2024年我国陆续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上市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支持信用评级机构将ESG因素纳入评级模型;
《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明确了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和要求;三大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定期披露ESG相关信息,提升市场透明度。
这些政策将推动金融与ESG理念深度融合,加速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促进资本市场对ESG因素的关注,引导资金流向可持续发展领域。
2025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近日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实施方案》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风险防控提出明确要求,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
可持续金融政策未来展望
01美国的挑战:政策摇摆与全球影响
近年来,美国可持续金融政策呈现显著波动,政策走向一直充满不确定性。尽管过去两年美国在净零转型方面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资金,例如《通胀削减法案》推动了清洁能源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但近期政策风向却出现了明显变化。
联邦政策的倒退
特朗普政府提出“能源主导”战略,计划扩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试图通过降低能源价格抑制通胀。
尽管过去两年美国在净零转型领域投入巨资,但新一届联邦政府态度消极,不仅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还撤销多项气候行动政策,甚至关闭气候变化办公室。
这一转向导致金融机构面临法律风险与政治压力,花旗等华尔街巨头相继退出联合国净零银行业联盟(NZBA),削弱了全球气候融资的协同性。
州级和地方的坚持
尽管联邦政府态度消极,但许多州级和地方政府领导人仍然坚持全球气候目标。例如,加州推行严格碳排放法规,纽约市设立绿色银行支持低碳项目。
这种“自下而上”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联邦政策的消极影响,但也导致了美国国内政策的碎片化。
未来,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加剧全球绿色金融割裂,而中国、欧盟等经济体或成气候行动的主导力量。
02欧盟可持续金融框架:标准引领与转型实践
欧盟一直是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先锋,其政策框架和行动为全球提供了重要借鉴。欧盟正通过制度创新巩固全球可持续金融领导地位。
政策框架的深化
欧盟的可持续金融政策框架以《可持续发展融资行动计划》为核心,旨在建立一个全面的绿色金融体系;通过《分类法案》明确可持续经济活动边界,将转型活动(如钢铁、水泥行业低碳改造)纳入支持范围,并要求金融机构披露环境风险。
2025年,欧盟将继续推进《企业可持续报告指令》(CSRD)和《公司可持续尽职调查指令》(CSDDD)的精简与整合。此外,欧盟计划到2040年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90%,进一步鼓励绿色投资。
绿色外交与国际合作
欧盟不仅在国内推动可持续金融,还通过“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协调国际标准和分类。其绿色外交政策也致力于将自身打造为全球绿色转型的金融创新先锋。
未来展望
欧盟的可持续金融政策将继续在全球发挥引领作用。其政策框架的深化和绿色外交的推进将推动全球可持续金融标准的统一和融合。然而,内部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协调和政策执行力度仍将是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03中国可持续金融的未来方向:本土化创新与全球协同
中国在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发展迅速,政策框架不断完善,未来将继续深化系统性布局和创新实践。
政策框架的完善
中国已初步建立了涵盖绿色金融、碳市场和可持续保险的政策体系。
在当前法规政策的基础上,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可持续金融政策,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统一,建成制度完善、风控严格的绿色金融体系,在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环境质量、推动能源转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创新与多元化
未来,中国的可持续金融市场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多元化。
绿色金融需与普惠、科技、养老金融结合,比如通过数字普惠金融为小微企业提供绿色转型贷款;通过绿色信贷与乡村振兴结合,为农村低碳项目提供定向支持;在养老产品设计中嵌入ESG理念,满足长期资金对可持续回报的需求。
国际合作与全球影响力
中国应当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在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合作,推动全球绿色金融标准的融合,如推动中欧绿色分类法相互认可。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绿色投资也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未来展望
中国的可持续金融将围绕政策完善、市场创新和国际合作三大方向持续推进。
未来,解决政策指导、标准确立、数据治理、投资者教育和人才建设等难点问题将是关键。通过这些努力,中国有望在全球可持续金融领域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结语
可持续金融的全球图景正经历重构。美国政策短视化与欧盟标准输出形成鲜明对比,而中国通过本土化创新与开放合作,有望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引擎。
未来,唯有强化国际合作、夯实数据基础、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沪ICP备2024073073号 Copyright©荣续智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