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1日
随着时间流逝,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的话题。2024年,ESG领域持续受到关注。
我国ESG发展呈现出一种“自上而下”的特点,监管部门等驱使企业进行ESG实践,因此政策是促进我国ESG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环。
我国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在2024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ESG相关政策,涉及信息披露、绿色金融、节能降碳多个方面。
ESG信息披露成了政策上的大热门。
在证监会统一部署下,上海、深圳和北京交易所在2月发布了ESG报告指引征求意见稿,4月发布了正式版本,并自2024年5月1日起生效。这意味着,包括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和创业板指数里的公司,还有那些在国内外都有上市的公司,都得在2026年开始公布他们2025年的ESG报告。
证监会还指导交易所和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组织培训和编制工作指南。9月,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工作指南》。2024年有超过2200家A股公司发布了2023年的ESG报告,差不多占到了A股公司的四成。
财政部也在推动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5月份,他们发布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这是我们国家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
财政部的目标是到2027年,我们国家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和气候相关披露准则能出台;到2030年,能建成全国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
其实大家不难看出,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正在逐步规范化和强制化,与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的标准接轨。这里就必须要提及香港市场对可持续披露的新要求。
4月份,香港交易所发布了加强气候信息披露的咨询总结,说要按照ISSB的气候相关披露准则(IFRS S2)来要求港股上市公司披露气候信息。
9月份,香港会计师公会HKICPA公布了HKFRS S1和S2两项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完全接受了ISSB的两项准则。预计这两项准则的正式版会在今年内发布,2025年8月1日生效。
政策由虚向实,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202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未来5年构建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
5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不断加强,绿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10月,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在银行业保险业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19项重点举措,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
地方政府积极接纳和响应国家部委的政策指引。
作为金融中心,上海也积极推出绿色金融政策促进绿色产业发展。7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金融监管局印发《关于协同做好“上海产业绿贷”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旨在积极引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各类金融资本,促进金融更好服务上海产业绿色发展。作为试点城市的广州、杭州,相继印发了《国家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能源供应持续降碳增效,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产业结构和用能结构持续优化,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不断丰富。这些政策都体现了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深化发展,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金融支持。
节能降碳
2024年在节能减碳和碳市场方面,中国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新政策。
首先是2月份,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修订形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旨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目录》要求的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5月国务院印发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了2024年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并提出了加强资金支持、强化科技引领、健全市场化机制等6方面的工作举措。
碳排放权交易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政策进展。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它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项法规。全国碳市场第三个履约期清缴启动,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分配实施方案》,推进全国碳市场的建设。
这些政策体现了中国在节能减碳和碳市场建设方面的积极努力,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1、地方政策助力ESG
ESG理念的推广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乡村振兴等国家重要发展战略高度契合。ESG不仅为这些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还可以作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的有效综合衡量指标,使得各级政府对ESG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为ESG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发布了《苏州工业园区ES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ESG发展的若干措施》。
2、与国际接轨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23年12月发布《ESG助力“碳中和”目标理论框架与路径探讨》报告,认为从国际标准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可以积极借鉴和应用国际ESG标准和最佳实践,作为与国际市场沟通的桥梁。
通过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中国企业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还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展示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和贡献,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
3、绿色金融
随着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ESG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以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为代表的绿色金融产品和创新模式为ESG投融资领域带来新机遇,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风险管理工具。
企业可以通过发行绿色债券、ESG基金等金融产品,吸引更多的资本支持其可持续发展项目。
4、出口贸易ESG合规
企业通过加强ESG管理,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长期资本,还可以提高品牌声誉。特别是对于出海企业,ESG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增强竞争力,良好的ESG管理有助于企业应对多元化和复杂的风险因素。
通过ESG实践,企业可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包括公益、权利保护、社会教育等方面,这有助于企业在海外市场建立积极的品牌形象。
出口贸易合规可能会成为ESG发展的新驱动力。随着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的发布和实施,锂电池等行业企业需要公开披露电池的相关信息,包括碳足迹、电池材料和成分、循环和资源效率以及性能和耐久性等,这增加了企业的透明度要求。
此外,中国是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许多向欧盟出口商品或服务的中国企业需要确保其运营和管理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责管理指令》的要求。这可能会促使中国企业提高其供应商的绿色属性,从而推动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
ESG将可持续发展及责任原则与获取利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是衡量公司可持续性和社会影响表现的可量化指标。
企业对ESG的重视以及自身拥有的ESG优势,可能成为企业未来的新型竞争优势。但ESG发展面临着多重的风险和挑战。
ESG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企业对ESG理念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披露ESG信息的主观意愿不强,不少企业认为ESG信息披露会增加企业成本。特别是对于这些中小企业来说,ESG的要求(比如铺设太阳能板、使用清洁能源)可能会导致增加成本,利润下滑,经营效率降低。
环境披露的质量、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欧美还有一些差距,需要加强信息披露、提高认知。有些企业在ESG报告中,大篇幅宣扬企业的经济业绩、所取得的商业成就,这些信息与ESG关联度较小,无法体现企业的ESG表现。
未形成统一且具有我国特色的评级标准
国内外ESG评级机构众多,不同的评级机构选定的考察因素存在差异,使得评级指标复杂多样。
现有国际评级标准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匹配。这就使得评级结果有偏差,可靠性和可信度存疑。
我国需要立足国情,完善ESG生态体系。比如在治理方面,我国上市企业个人投资者较多,股权集中度较高,与欧美国家股权较分散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再比如,我们国家的央企、国企占据了较重要的地位,党的领导充分融入了公司治理。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中国特色的ESG实际。
漂绿
ESG的核心关注点是企业如何在长期内创造可持续的价值。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可能急于将自己包装成ESG友好型企业,甚至采用了一些所谓的“漂绿”手段。所谓的“漂绿”通常指的是企业故意传递错误的环保信息或误导性信息,以迎合市场的环保需求和潮流。
其中一个常见的手段就是借助绿色债券或可持续债券来筹集资金,然后将这些资金用于与环保无关的项目上,而不是用于支持真正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项目。
又或是企业报喜不报忧,在各类报告中着重提及绿色成就,忽略环境违法违规的披露。
综上所述,2024年ESG领域在中国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信息披露、国际化与本土化等多方面的挑战。随着政策的推动和市场的发展,ESG在中国的实践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沪ICP备2024073073号 Copyright©荣续智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