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0日
2024年4月16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北京市促进制造业和信息软件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措施》,响应全国及北京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的号召,加快发展新型生产力,大力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并培养绿色发展新动能。
该政策旨在鼓励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执行,有效期至2027年底。根据《若干措施》,在三种情况下,可享受高达3000万元的政府补贴!
政策重点包括挖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潜力,合理建设储能设施,有序推广电能替代,并优先使用再生水。
通过产品和工艺的升级改进,企业可以实现减污降碳,并提高效率。
政府将按节能量提供资金奖励,每个项目的最高奖励金额可达3000万元。
鼓励企业通过工艺替代、技术改造和规范管理等方式提升环保绩效。单个项目的最高奖励金额最高3000万元。
政策包括加强集约化和绿色化转型,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探索余热利用,并推广低功耗芯片等技术产品。
政府将按节能量提供资金奖励,单个项目最高奖励3000万元。
除了3个3000万的重大奖励,《若干措施》也给出了其他鼓励和奖励政策,我们来看看完整的内容。
鼓励制造业和信息软件业企业制定绿色低碳规划,采用绿色设计,并进行产品碳足迹核算。同时,企业应主动披露ESG信息。
政府还将指导园区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和高精尖产业的发展,并建立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以加速企业的绿色转型。
将为本地制造业企业和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免费提供绿色诊断服务,帮助它们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根据服务对象的规模和服务质量,绿色诊断服务商可获得资金奖励:每服务一家企业最高可得12万元,每服务一个工业园区最高可得20万元。
对于符合条件的节能改造项目,根据节能效果,将提供不超过1200元/吨标准煤的资金奖励,但奖励金额不会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5%。
对于其他符合要求的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项目,同样提供不超过项目总投资25%的资金奖励。
每个项目的最高奖励金额为3000万元。
对于达到标准的企业环保绩效评级提升项目,将提供资金奖励。奖励金额最多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5%。如果奖励金额不足10万元的项目,将统一给予10万元奖励资金。
每个项目的最高奖励资金限额为3000万元。
对于符合要求的信息软件业企业数据中心节能改造项目,根据节能效果,将提供不超过1200元/吨标准煤的资金奖励,但奖励金额不会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5%。
而每个项目的最高奖励资金限额为3000万元。
鼓励以制造业为主的园区参照绿色工业园区的建设标准,加大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度。
同时,推动废水资源化利用和污染物集中治理设施的升级改造,以及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资源和能源管理领域的应用,旨在提升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此外,还鼓励园区采用第三方服务模式来进行节能节水以及减污降碳的工作。
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示范绿色低碳的实践,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型储能技术、智能微网、以及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企业也被鼓励积极参与市级虚拟电厂的建设。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改造项目将获得资金奖励。
同时,政府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就绿色制造技术的难题进行协同研究,以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这些措施旨在加速北京市的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
对生产制造的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评级。该政策的目标是确保这些企业全面达到绿色评价一级工厂的要求。
此外,科研类生产单位以及在京总部的企业,其在津冀地区的工厂也将有机会参与这一评级工作。这一措施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环保标准,并推动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
在制造业领域建立一个涵盖国家、市、区三级的绿色制造单位培育和创建工作体系。各区将建立区级培育库,市级则负责开展市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绿色工业园区的评选工作,并从中择优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荐申报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
根据评选标准,入围市级绿色工厂名单的单位在绿色发展分级评价中原则上应达到三级水平。而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的单位,原则上应达到四级水平。此外,北京市从事生产制造的科研类单位也可以申报成为绿色工厂。在国家级绿色工厂中,将从中选拔优秀的企业创建为北京市绿色低碳领军企业。
同时,还鼓励数据中心积极创建和申报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以推动整个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积极参与低碳领跑者试点项目,同时鼓励重点行业企业争取成为国家能效和水效的领跑者。对于已经获得国家和市级绿色制造单位认证、国家能效水效领跑者,以及获得空气重污染应急环保绩效评级A级、B级和绩效引领型企业认证的单位,如果实施绿色低碳改造升级项目,政府将提供更高比例的资金支持。这些项目的奖励资金比例可提高至不超过相关投资的30%,以此激励更多企业投入到绿色低碳的发展中。
随着全球对ESG话题的关注日益增加,各地政府和企业正纷纷加快出台绿色低碳政策。这一趋势预示着一个ESG政策的爆发年,标志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加速实施。通过这些政策,不仅可以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绿色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各地的这些努力展示了对未来可持续性的承诺,也为企业和社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这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绿色转型,预计将深刻影响政策制定、企业行为乃至市场走向。
沪ICP备2024073073号 Copyright©荣续智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