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管理体系搭建路径及实操指南!| 实践指南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0日

强制披露时代来临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推行ESG信息披露要求。国际主要金融市场如欧盟、英国、美国等纷纷制定和完善ESG披露规则,大型跨国企业也积极响应,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推动ESG发展的强大趋势。

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与国际市场接轨,适应国际ESG披露要求的大趋势,以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声誉。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积极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ESG理念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契合,通过强制披露ESG信息,可以更好地引导企业落实国家战略,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之后,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证券监管机构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加强ESG信息披露。

特别是2024年4月12日,上海、深圳和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简称《指引》),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又称《ESG报告》)。

《指引》对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等重要市场指数的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做出了强制要求。《指引》自2024年5月1日起实施,要求这些公司应当最晚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众所周知,ESG报告是对前期所有ESG管理工作的呈现,只是ESG管理体系的其中一个环节。监管层希望通过对ESG报告的强制披露,带动上市公司乃至全市场企业主体的ESG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发展。

那么作为上市公司,如何应对呢?本文将为大家讲解建立企业ESG管理体系工作需要如何下手。

ESG管理体系搭建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ESG议题虽然起步晚,但在“双碳”政策的助力下,中国ESG议题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关注度逐渐提升,ESG体系逐步建立和发展。

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明确规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

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进一步完善ESG工作机制提升ESG绩效,在资本市场中发挥带头作用,立足于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规则、ESG绩效评级和ESG投资指引。

通常来说,ESG管理体系由三部分构成:ESG内控建设、ESG报告披露、ESG评价。

一、ESG内控建设

进行ESG内控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ESG内控目标和原则

目标设定

确保企业的运营活动符合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要求,降低ESG风险。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实现长期价值创造。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原则遵循

合法性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确保ESG内控建设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进行。

全面性原则:涵盖企业的所有业务活动管理环节包括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各个方面。

重要性原则:重点关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ESG风险和问题。

制衡性原则:建立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确保各部门和岗位之间的职责分离和相互监督。

适应性原则: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ESG内控体系。

2.建立ESG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设立ESG领导机构

成立由企业高层领导组成的ESG委员会,负责制定ESG战略和政策审批重大ESG项目和决策。ESG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或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ESG管理工作,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明确各部门职责

环境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包括节能减排、资源管理、污染防治等。

社会责任部门:负责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包括员工权益保护、社区发展、公益慈善等。

公司治理部门:负责企业的公司治理工作,包括董事会建设、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

其他部门: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应将ESG要求纳入日常工作中,积极配合ESG管理部门的工作。

3.制定ESG管理制度和流程

制度建设

制定ESG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的内容、格式、频率和审批流程,确保 ESG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建立ESG绩效考核制度,将ESG指标纳入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员工积极参与ESG管理。

制定ESG风险管理制度,识别、评估和应对ESG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

● 流程优化

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将ESG要求融入到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确保企业的运营活动符合ESG标准。建立ESG信息收集披露流程,规范信息的收集、整理、审核和发布,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及时性。

完善内部监督和审计流程,对ESG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 ESG内控体系的有效运行。

4.加强ESG培训和沟通

培训教育

开展ESG培训,提高员工对ESG理念和要求的认识,增强员工的ESG意识和责任感。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 ESG专业知识和技能。

沟通交流

建立内部沟通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及时解决ESG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加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积极回应他们的关切,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

二、ESG报告披露

就国内来说,根据《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及治理(ESG)蓝皮书(2023)》发布的数据,2022年度发布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有1817家,报告发布比率达到35%。可见,上市公司的ESG披露覆盖面越来越广。

除了披露范围的加深,监管对披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早在2006年、2008年,深证证券交易所(简称“深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简称“上交所”)即分别出台社会责任相关要求。

之后,2018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修订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八章专章规定——利益相关者、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尊重银行及其他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

加强员工权益保护,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环保要求融入发展战略和公司治理过程,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在社区福利、救灾助困、公益事业等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并以通知方式下发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简称《体系》)。

《体系》中的ESG关注要点共分为14类一级指标、45项二级指标、132个三级指标。

其中,Environmental(环境)议题下,有5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和56项三级指标,涵盖资源消耗、污染防治、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Social(社会)领域议题下,有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和43项三级指标,涵盖员工权益、产品与服务管理、社会贡献等方面的信息;

Governance(治理)议题下,有5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和33项三级指标,涵盖了上市公司在治理策略与组织架构、信息披露透明度、合规经营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ESG报告体系。

具体到操作层面,进行ESG报告披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定报告范围和标准

明确报告主体:确定哪些实体或业务部门应纳入ESG报告范围。这可能包括母公司、子公司、合资企业等。同时,考虑企业的价值链,包括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选择报告标准:目前有多种ESG报告标准可供选择,除了上述提到的《体系》,还有国外比较常用的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标准、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6000 社会责任指南等。

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规模和利益相关者需求,选择合适的报告标准。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内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

2.收集和整理数据

建立数据收集机制,确定数据收集的方法、频率和责任部门。可以通过内部管理系统、调查问卷、现场调研等方式收集数据。同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分类和整理数据。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ESG报告的框架和指标进行分类整理。例如,环境方面的数据可以包括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管理等;社会方面的数据可以包括员工权益、社区发展、产品责任等;公司治理方面的数据可以包括董事会结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

3.撰写报告内容

报告结构设计

根据选择的报告标准和企业实际情况,设计ESG报告的结构。一般包括报告前言、企业概况、ESG管理、ESG绩效、未来展望等部分。同时,可以采用图表、案例等形式,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内容撰写

在撰写报告内容时,应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的ESG实践和绩效。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同时,要突出企业的特色和亮点,展示企业在ESG方面的创新和成就。

4.审核和验证报告

内部审核:在报告发布前,进行内部审核,确保报告内容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报告标准的要求。内部审核可以由企业的ESG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进行。

外部验证:为了提高报告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可以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ESG报告进行验证。第三方验证机构可以对报告的数据来源、计算方法、披露内容等进行审核,出具验证报告。

5.发布和传播报告

选择发布渠道:根据企业的目标受众和传播策略,选择合适的发布渠道。可以通过企业官网、社交媒体、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发布ESG报告。同时,也可以将报告提交给相关的监管机构行业协会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

传播和沟通:在发布报告后,积极开展传播和沟通活动,提高报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活动、媒体采访等方式,向利益相关者介绍企业的ESG实践和绩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企业的ESG管理。

三、ESG评价

目前,国内和国外的不同组织对于ESG评价体系大体相同,国际上主流ESG评价体系有标普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MSCI ESG指数(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ESG指数)、Wind ESG评级等;国内主流ESG评价体系包括中证指数、华证指数、中债指数、商道融绿等。

不过国内外这些评价体系因为各自关注要点有所侧重也略有不同。

在ESG管理体系搭建中,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配合ESG评价:

1.持续改进ESG管理和绩效

根据ESG评价结果,识别企业的优势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行动计划。将ESG目标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日常运营管理中。

建立ESG绩效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跟踪和评估ESG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行动计划,确保企业的ESG绩效持续提升。

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合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企业的ESG发展。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ESG活动,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

2.培养ESG文化和意识

ESG理念融入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中,形成良好的ESG氛围。通过内部宣传、表彰等方式,激励员工为企业的ESG发展做出贡献。

领导带头践行ESG理念,发挥示范作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ESG决策和管理,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ESG体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应积极构建ESG体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构建ESG体系,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得到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支持。

企业应将ESG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并制定明确的ESG目标和内控建设方案。此外,应从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报告的披露。最后,企业构建ESG体系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企业应定期对ESG绩效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

 

沪ICP备2024073073号 Copyright©荣续智库 版权所有